作者 | 丸都山
对于次此突击搜查,vivo方面向虎嗅表示,“正在配合印度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所有信息。作为一家负责任企业,我们在印度严格遵守当地的所有法律法规。”
尽管言辞诚恳,但截至发稿时,印度执法局未对次此行动做出任何说明。
这不是在印中国厂商面临的第一次针对性搜查,从去年12月至今,包括华为、小米、中兴在内的多家手机厂商都遭到过印度相关部门的调查,其中如小米不乏收到印度执法部门的天价罚单。
实际上,中企受波及的范围远不止局限于手机行业。此前彭博社的一份报道显示,印度企业事务部自今年6月开始,向500多家在印中企发起账目审查,几乎涵盖了互联网及通讯产业。
虽然印度坐拥13.8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但面对这样的经营环境,中国企业出海印度的可行性或许需要打上个问号。
“我本将心向明月”
两年前,笔者曾与一名vivo的产品经理聊过海外市场拓展的问题,这家公司对于本土化工作的用心,令人印象深刻。
“印度消费者喜欢在社交平台上晒自拍,所以我们强化了‘V系列’产品的自拍及美颜功能,印度国民喜欢外观鲜艳的手机,我们就推出了多种专属印度市场的手机配色。”这位产品经理曾在vivo进入印度市场前,多次随高管团队亲赴古吉拉特邦考察。
印度对于vivo的吸引力在于,彼时印度国内几乎真空的智能手机市场。根据头豹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是46.4%,而印度在这一年的普及率为6%。此外,尽管印度平均购买力较低,但其人口结构相对年轻,消费电子市场的主力群体毕竟是中青年。
看到印度潜力的不止是vivo。2015年,雷军亲赴印度为发布会站台,那句令人忍俊不禁的“Are you OK”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当然,在中国手机厂商出海的过程中,印度政府也是关键的推手。
2014年,莫迪在上台后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将其视为任期内振兴印度的第一步。
具体来看,莫迪政府列出了三大指标:将制造业的增长率提高到每年12-14%;到2022年在经济中创造1亿个额外制造业岗位;确保到2022年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增加到25%,此后在又将时间节点调整为2025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和vivo把印度市场列为自己的出海首站,并将其视为最重要的潜在市场,在2014年同时开赴印度。
小米和vivo在印度的经营策略高度一致,即“深度本土化”。
莫迪政府想要引入制造业?没问题。在小米和vivo进入印度的第二年,两家公司便不约而同地开启了印度建厂计划。
小米率先宣布投资35亿美元与富士康联合打造产线,该产线在当年便落成投产。截至目前,小米在印度已经有7家工厂投产,印度市场在售的小米手机有99%都是从印度工厂中下线。
小米位于安达拉邦的工厂
与此同时,vivo这边也不遑多让,于同一年在印度实现本土化生产,更善于线下渠道拓展的vivo还在印度开设了650多家服务中心,以及500多个vivo独家门店。
就在今年年初,vivo还宣布到2023年,将在印度投资35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0亿元)用于智能手机的生产。届时,vivo在印度的智能手机年产能将从目前的6000万台增至1.2亿台。
vivo在印度的业务战略总监paigam danish表示,这笔投资是vivo为印度作出的750亿卢比投资承诺的一部分,并且在2021年就已经投资了190亿卢比。
中国厂商在印度的巨额投资让印度“国产手机”计划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14年印度国产手机的出货量尚不及越南,而在2019年印度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国。
尽管中国手机厂商实现甚至超额完成此前的承诺,但印度政府的大刀精准地落在了在印中企的头上。
今年1月,印度财政部表示,向小米科技印度有限公司追缴65.3亿卢比(约5.6亿元人民币)税款。其追缴税款理由是,小米印度公司向高通和小米移动软件公司汇付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这些费用未计入其进口商品的交易价值中。
对于印度政府的这一行为,小米表示将继续和印度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然而,就在四个月后,印度财政部再次发布公告,“由于小米(印度)非法向境外机构汇款,将扣押小米印度公司银行账户中555.1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的资产。”
印度政府的频繁出手甚至招来印度国内的不满,今年5月,印度手机和电子产品协会(ICEA)向印度多个相关部门致信,并指出连续对科技公司进行调查,可能对印度国内的科技制造产业链造成严重打击,引发其他科技巨头的担忧恐慌情绪。
然而印度政府并没有收敛的意思,反而扩大了在印中企的审查范围,这让许多业内人士都怀疑,印度政府的系列行动可能掺杂过多的“政治因素”。
出海印度,到底行不行?
“只要不砸工厂我们就知足了”。李想所在的公司是国内的一家家电企业,2018年这家公司在印度投资建设了模组厂。
2020年末,纬创资通在科拉尔市的工厂被工人打砸,据《印度时报》报道,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是纬创资通拖欠工人三个月的工资。但这起暴力事件很快引发了连锁反应,最终波及整个Narasapura工业区。
打砸事件让纬创资通损失48.3亿卢布
李想所在的公司并没有拖欠印度工人的工资,即使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这家公司也没有选择降低工资或工人的待遇,但受纬创资通事件的影响,他们彼时十分担心在印厂区的安全。
李想现在还能清晰的记得,在进入印度市场之前,他们专门找了一家位于上海的咨询公司做了份风险考察报告,这份报告的第一章就是“政策性风险”,其中有一项法案令她印象尤为深刻:
《敌方资产法》
这项1968年实施的法案规定,任何属于敌人、敌方实体或敌方公司或由以上对象管理经营的财产,印度政府都有权没收。
或许你以为这项法案仅用于战时?并不是。2018年,印度政府重新修订该项法案,那些已移民到中国或巴基斯坦并已在当地取得公民身份的印度人,其目前仍滞留在印度的财产被视为“敌方资产”,政府将对这些资产进行拍卖。
这种政策性的风险是每一家出海印度的公司都必须面对的。
此外,印度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十分严重,而且完全不按照规则执行。李想向虎嗅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在印度的去留问题,完全取决于“成本效益分析”。
这也是许多中资企业坚持出海印度的原因,廉价劳动力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印度政府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考量,近年来大有“主动抹平”这项优势的倾向。
比如此前为吸引中方企业赴印投资,印度政府曾开出5%的电子器件进口关税,但历经2016-2018年的多次上调后,这部分关税一路上涨至20%。
印度政府的用意很明确,中国厂商只有把产业链厂商放在印度国内,才能降低成本形成价格优势,但问题是许多产业如玻璃盖板、摄像头模组在印度国内根本没有配套的上游企业,想要实现产业链转移完全不现实。
那么中国企业怎么看待印方的屡次失约呢?
“不能撤,也不敢撤。”从事手机行业的刘强告诉虎嗅,他们公司在印度的投资是一笔“撤不回来的买卖”,因为没人能够预料到,未来疫情结束后,印度手机市场会不会再次迎来爆发。
“如果在那之前离开印度,相当于主动把市场让给友商。”这听起来像是一场“囚徒困境”,但这也的确反映了目前国内手机行业在印度的“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
根据Canalys的统计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以21%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realm、vivo和OPPO紧随其后,四家合计占据印度市场64%的市场份额。
图片及数据来源:Canalys
“但也不排除个别厂商收缩印度市场的可能。”刘强认为,如果印度政府无休止地向中国企业进行针对性处罚,手机厂商们也终将不堪重负。
比如此前印度政府冻结小米48亿元存款,尽管小米表示将向印度法院上诉,但整个过程可能长达3-5年,这无疑会影响小米在印的现金流。
写在最后
国内手机厂商可能已经对未来印度市场的环境变化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从之前几次动作来看,印度政府在行事上并不讲究逻辑。
对于突击审查500多家中企,印度政府表示是“接到了匿名投诉”,对于冻结小米48亿存款,印方表示是“非法支付专利费”。这样的原因甚至让印度手机和电子产品协会公开指责印度执法机构“缺乏对特许权使用费的基本了解”。
或许,资金雄厚的手机厂商能够维持在印度的正常运转,但对于那些中小企业,他们将不得不考虑当下的去留问题。
最新文章